1 说教程
1.1 教程的地位和用途
1.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是高中《物理》第三章的第二节内容.在这一章中,教程的安排是先复习必学课中已讲述过的有关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部分常识,介绍了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及其计算式;然后讲述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有关匀速圆周运动中动力学方向的常识及应用,重点说明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这部分常识可以看作是上一章曲线运动的扩展;后课本介绍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和圆周运动的常识,讨论了天体运动、人造卫星的发射等方面的问题。从教程的编排可以看出:“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节是本章承上启下的要紧常识,学好这节内容,一方面可以深化前面所学的常识,其次又为后续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打好必要的基础。
1.2 教学目的
1.2.1 常识与技能
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定义,了解向心力的大小与什么原因有关。
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的确切含义,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了解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上述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加速度。
1.2.2 过程与办法
历程形成向心力定义的过程,培养学生察看、剖析、总结能力。
通过创设肯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历程探索向心力F与什么原因有关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剖析论证等能力,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真的领会到科学探究的魔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科学研究办法和科学研究态度,进步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和与别人合作的精神,有将我们的见解与别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看法,勇于修正错误,具备团队精神。
1.3 教学重难题
1.3.1 教学重点
向心力大小与m、r、ω的关系。
1.3.2 教学难题
理解向心力的定义;
理解公式a=rω2 和a=v 2/r。
2 说学情
先前,学生已经初步知道匀速圆周这一“简单、和谐又显生分”的运动形式,并且学习了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但高中一年级学生,对物理学习还缺少办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向心力定义又比较抽象,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理解困难,为了遵循高中一年级学生的心智进步水平,使用实验察看,感受向心力;分组实验探究,得出向心力大小;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推出向心加速度表达式;后,经实践运用,巩固理解定义。新课程的撰写意图,突出定义形成的物理过程,减少数学推理需要;如此,将常识难题的信息传递过程延长,有益于学生的同意;防止学生数学上存在思维障碍。
3 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办法是获得好教学成效的保证。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题,为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用途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主要使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景,引导探究,让学生自觉提问,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4 说教具筹备
多媒体、PPT课件、向心力演示器、钢球、木球、细绳、学生的带线学生卡或钥匙等身边物品。
5 说教学设计
5.1 课前回顾,新课引入
通过对第五章第四节《匀速圆周运动》的学习,大家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如何性质的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大小不变的变速曲线运动.
既然匀速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那样它的合外力肯定不为零,且与线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且指向曲线的内侧.此外,其合外力还有什么特征呢?
5.2 新课教学
5.2.1 互动交流
②1、向心力
向心力的方向和用途
既然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不可以与线速度在同一直线上,那样,如图1所示,只有以下三种状况:
①合外力方向与线速度方向的夹角是锐角; ②合外力方向与线速度方向的夹角是钝角;
③合外力方向与线速度方向的夹角是直角.
到底是哪种情形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依据力的分解,当合外力方向与线速度方向成锐角或钝角时,在线速度所在直线上的不为零的分力会使线速度增大或减小,这与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不符.因此,合外力只能与线速度垂直且指向曲线的内侧.
设计意图:结合已经学习的匀速圆周运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常识,从理论角度探究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与线速度的关系,加深学生对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解;留出肯定时间让学生发表我们的看法,使学生在“探索、表达、交流”过程中暴露一些错误的看法予以纠正.
在光滑水平桌面上,一个小球,拴住绳的一端,绳的另一端固定于桌上,原来细绳处于松驰状况;当用手轻击小球,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当绳绷直时,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做圆周运动的小球遭到细线指向圆心的拉力用途,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一直指向圆心的.
①因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一直沿半径指向圆心,所以依据其成效命名为向心力;②方向:一直沿着半径指向圆心;③用途: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的直观性,强化学生对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一直指向圆心这一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向心力的大小
每一个学生借助我们的带线的钥匙串、校徽、书包等,让物体尽可能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改变其运动的快慢、细线的长度和水平多做几次实验,体验手遭到的拉力的变化.
大伙依据我们的体验,猜想一下向心力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呢?
学生猜想向心力F可能与物体的水平m、运动快慢、半径r等等原因有关.
介绍教程P93向心力演示器的结构及其功能
借助向心力演示器,结合控制变量法验证各自猜想的正确性并定性总结.
V2
介绍定量结论:F?m?r?m r2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法的运用,加深学生对探究性办法的学习与学会;留出肯定时间让学生发表我们的看法,让“探索、表达、交流”深入学生内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借助身边物品进行的体验性实验,增加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感性认识.
2、向心加速度
A定义:由向心力产生的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
FV2
2??r? B公式:a? mr
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吗?
不是.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方向一直沿着半径指向圆心;由于它的加速度方向时刻变化,不是恒量,所以不是匀速圆周运动.
5.3 随堂训练
1.向心加速度只改变速度的___________,而不改变速度的____________。
2.一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当它的转速度为原来的2倍时,它的线速度、向心力分别变为原来的几倍?假如线速度不变,当角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时,它的轨道半径和所受的向心力分别为原来的几倍?
5.4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有的什么收成?
5.5 作业布置
1、教程P95和P96
6 板书设计
7 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向心力 向心加速度》这节教程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课堂的设计,我一直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借助各种教学方法来激起学生
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学目的。